如果用Google地球瀏覽樟樹的山川地理,會發現樟樹位處贛江“出山口”,亞熱帶季風氣候,土沃水清,具有得天獨厚的釀造美酒的自然條件。樟樹是聞名中外的四特酒的故鄉。2010年6月,四特酒制作技藝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跟隨我們,揭開四特酒的神秘面紗。
看花接酒
在樟樹四特酒生產基地釀造車間,我們看到轉運工師傅正拉著滿車的酒糟在連片的窖池間忙碌穿梭。剛剛從窖池中挖出的酒糟冒著微微熱氣,濃濃酒香足以讓好酒的朋友垂涎欲滴。在半徑一米多的酒甄旁,車間師傅正在分級接酒,“我們是看花接酒,看一下酒花就知道酒的度數和品質。接酒要去頭掐尾選中間。酒頭度數太高,香味成分復雜,采接過來作為調味酒;酒尾度數低,酒香淡,需回甑復蒸,只有中間蒸餾出的酒才是最適合的。”
聽師傅介紹,四特酒有一段口訣:整粒大米為原料,大曲麥麩加酒糟,紅褚條石壘酒窖,三香具備猶不靠。短短二十八個字,已將四特酒的特點概括完全。
“整粒大米為原料”——大米指的是贛鄱貢米,樟樹的地理環境尤其適合優質水稻種植,古時即為皇家貢米的生產基地之一,采用樟樹特產的貢米為原料,正是四特酒區別其他香型白酒的最獨到之處。
“大曲麥麩加酒糟”——指四特酒以中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大曲的原料為麥麩和從酒窖最底層挖出的原味丟糟。
“紅褚條石壘酒窖”——在白酒釀造中,窖池的好壞具有關鍵作用。四特酒的窖池以紅褚條石壘成,紅褚條石即為紅砂巖,其質地疏松,吸水性好,十分適合微生物菌群及酶系物質的生長繁殖。
“三香具備猶不靠”——四特酒具有“濃頭、醬尾,清中間”的復合香氣,屬“三香不靠”的特香型。其口味柔綿醇和、醇甜,香味諧調,余味悠長。周恩來總理就曾贊譽四特酒“清香醇純,回味無窮”。
香飄古今
樟樹四特酒制作工藝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緒年間,由婁源隆酒樓的老板婁德清發明。由于婁源隆酒樓的酒廣受歡迎,有的酒樓便假冒名義出外推銷,于是婁源隆酒樓便在酒缸和酒壇四面貼上了四個“特”字,表明這是純正的婁源隆釀酒。四特酒由此得名。
時跨百年,樟樹四特酒制作技藝隨婁源隆改制后的國營樟樹酒廠而繼續傳承發展。第四代傳承人,中國釀酒大師,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廖昶先生,對于四特酒制作工藝的傳承和發揚有自己的獨到認識:“讓傳統的更傳統,現代的更現代。”傳承千年的釀酒工藝是四特酒的根,絕不能丟;而白酒行業競爭激烈,想求生存、謀發展,必須敢于創新,用現代化的科學管理制度、市場品牌戰略等推動企業轉型,讓四特酒香飄古今,傳承不絕。
“我覺得任何文化都不是無根的東西,文化要有良好的市場根基,要有諸多消費者的認可,更需要有強大的、與市場營銷所匹配的產能和底蘊。這是硬標準,沒有個標準就沒有文化傳承。”廖昶先生接著說。
當我們離開樟樹時,依然不時被空氣中所彌漫的陣陣酒香所沉醉。枕著嘩嘩的贛江水聲,聞著淡淡的酒香入眠,生活在樟樹的人們會不會同古人一樣多一份安然,多一份詩意
地址: 江西省樟樹市藥都北大道11號 聯系電話: 400-1117-999
Copyright ? 2009-2013 四特酒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贛公網安備36098202000123 贛ICP備05003994號-1